

魔幻的世界,無盡的旅游——寫在2021世界旅游日
2021-09-15 00:00
世界旅游日產生的背景
1970年聯合國下屬的世界旅游組織設立首個世界旅游日。當時二戰結束已25年,經過一代人的建設,世界重歸和平與繁榮。技術上,載客200人的商用噴氣式客機開始普及。1970也正好是一個新10年的開始,世界旅游日的設立表達了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預期。對照一戰結束的第25年——1939年二戰爆發,人們該是多么滿足而幸福。
這是美歐日的視角。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內亂高潮,北邊抗蘇保衛珍寶島,南邊抗美援越。溫飽尚未解決,大部分農民沒去過縣城。旅游?我更熟悉的是逃荒。
什么是旅游?
曾經很好回答:工作、學習之余,去公園、景點走走看看,就是旅游。如果像李白、徐霞客那樣寫點感想,那就是游記。
旅游曾經那么有道德感和儀式感。一定是先辛苦了,作為獎賞才可以旅游。旅游完了,不寫點什么,還有點負罪感。
于今,旅游的內涵已經拓展到“吃住行游購娛”六要素,甚至“商養學閑情奇”,一共十二要素。旅游的概念和行為已經泛化。
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呢?說到底是經濟的發展,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簡單地說,溫飽之后除定點工作學習之外的大部分行為都納入了旅游的范疇。直到1990年代,中國人才總體上解決了溫飽問題,旅游逐漸成為日常消費。
世界這么大,我想去看看
1977年電視節目《世界各地》開播,1979年彩色雜志《世界之窗》創刊,是國人了解世界的早期渠道。1990年中央電視臺《正大綜藝》的一句口號“不看不知道,世界真奇妙”深入人心。1994年深圳《世界之窗》景區開放迎客。2002年海南衛視更名為旅游衛視。
2015年河南一位女教師遞交《辭職申請》,正文只有十個字:“世界這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一時傳遍全網。這已經不是工作之余可旅游,而是為了旅游不工作了。
旅游,世界旅游,從奢侈品,到慰勞品,這么快就成了日常消費品,成了剛需!成了基本人權!在世界基本物資的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,大部分人將為旅游而工作,把旅游當生活。
問疫情對世界旅游的影響,答案顯然是短期的。今年上半年已基本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,在疫苗的日漸普及情況下,偶發疫情的影響逐漸減弱,人員流動正在恢復。下月中美領導人有望進行疫情以來的首次線下握手。
世界旅游的新內涵
前文說了“旅游”的內涵在變,所以世界旅游在變。不僅如此,“世界”的內涵也在變。
世界world,往往是全球globe的同義詞。說世界各地,就是全球各地,因為人類只能生活在地表。world是地球+人類社會的意思,顯然比全球一詞更廣泛,除了自然風光還有風土人情。而中文的“世界”,來自佛教用語,包含三千大千世界,比英文的world內涵更廣。
馬斯克已經實現了普通人組團太空旅游,顯然旅游已經超越了地表,非“世界旅游”一詞不可以涵蓋。VR技術興起,構建了一個越來越龐大、復雜、逼真的虛擬世界,未來結合區塊鏈技術還可能演變成元宇宙。VR給旅游帶來了新的體驗,非“世界旅游”一詞不可以涵蓋。
魔幻的世界,無盡的旅游
“世界”變得更加魔幻,“旅游”不斷拓展門類,“世界×旅游”的規模、內容、時空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。工作、旅游、生活三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,虛擬與現實融合,靈魂與肉體分離,過去與未來打通,所思即所見,所見即所得。